在垂钓过程中,找底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之所以说它重要,就是因为底找的好坏也是决定鱼获多少的关键所在。如何找底的文章已经枚不胜举,也各有千秋。而许多钓友在实际垂钓过程中,不论用何种方法找的底,对于是否找到了“实底”却很少探究。
殊不知底找的好坏却逐渐成为钓友们在实际垂钓过程中的“拦路虎”和“绊脚石”。下面我就找底时易出现的状况谈一些浅见,权当一个善意的提示吧。不足、谬论之处还望钓友们斧正一二。
一、找底出现离底和过底
1)离底原因离底现象多是由于调配不当、水面(底)杂质(物)(如灰尘、浮萍、水草、异物等)、饵料的轻重不均、钓组的变更(如大钩换小钩、子线减型用细)等原因造成的。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和必然性。说它必然是指,有时候钓友们刻意的追求擦底、灵敏而造成钩饵离底(排除有意钓离底)。这种情况在休闲钓、野钓中出现的几率很小,但是在竞技钓中却是一个普遍现象。垂钓过程中若出现经常“走漂”、小动作多且讯口无鱼、下钩上鱼率高等情况时,说明钩饵可能离底了,应适当上移浮标加以应对即可。二、解决方法
(1)、下移浮标或减少铅重(剪掉少量铅皮)
此法是利用浮标的浮力把钩饵“强制提升”到浆层表面,但浆层的厚度是未知的,所以附标下移多少(或铅重剪掉多少)合适就比较难于掌握。需反复实践,容易钩饵离底。
(2)、更换浮标
就是在不改变钓组、铅重的情况下,换上一支浮力大些的浮标,并挂双饵半水观察并记住所露目数——假设为3目;找底时,把钓目调为3.5目(即钓3.5目,类似带双饵调标——调N钓N+0.5)。此法虽较为方便,担新换的浮标浸水(吃水)时间不够,须在垂钓一段时间(约40分钟)后进行校标,重新验看双饵、半水——标露几目,以便重新调整钓目。因此我多在饵料的比重较大且手头又没有合适的小比重饵料更换的情况下采用此法应急。
(3)、利用打窝器“铺底”
也就是通过打窝器把粗颗粒、碎砂石等送到钓点,在水底人为的“铺出”一块“亮底”。此法多用于大水面、野钓 —— 先施以重窝,再定点垂钓。
(4)、改变饵料的比重
此法就是充分利用饵料自身松散、质轻的特点,使钩饵浮或半浮于浆层表面以达到引鱼、钓鱼的目的。这种方法应变速度较快,效果也不错。如果把它与下移浮标的方法结合使用,会更加理想。这也是我经常采用的一种对付浆层“过底”的手段。
综上所述,找底是一个要技术的慢活儿!钓友们千万不要急着钓鱼而忽略了这一重要环节。俗话说“一年学钓,三年调漂,五年找底,十年开饵”。由此不难看出:找底是钓鱼活动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既不能离底,也不能过底,只有找到实底——建立基础、明确根本,再根据实际的鱼情、鱼讯适时应变、按需调整,才能真正体会到垂钓过程中那最最诱人的——中鱼的快意,遛鱼的洒脱。
精彩评论